很多人都問我,為什麼你會想學音樂? 為什麼能夠持續音樂的學習,甚至出國進修拿到音樂博士?
因此我開始思考,為什麼? 是甚麼動力讓我可以一直走下去?
我想這個答案是一直在轉變的,在小學,我想是為了一股成就感,想要站在舞台上燈光下表演的感覺; 到了國中~高中音樂班,慢慢的我開始去體會音樂與情感的關係,在老師的領導下,一次又一次試著將感情投入在音樂當中,當情感過多時,常常變得失控而影響到技巧的完美,當情感不夠多時,曲子又變得平淡,每次上課都在試著找尋一個平衡點; 從大學開始直到現在,我累積了十年以上的教學經驗,在學生身上看到了當初的自己: 對反復練習的疲憊、對音樂體會的懵懂等等,因此想要在此談談我對「學音樂」的感想。
在教學過中,每位學生的個性與學習狀況都非常不同,但我一直告訴自己,教學過程中,除了技巧的敎授,更重要的是音樂性與感情的連結。音樂是一門表演藝術,表演者的任務就是將自身的感情、生活體驗和對作曲家作品的想法,透過聲音的傳達與觀眾交流。
好的技巧(快速清晰的手指、優美的音色、放鬆的肢體等)是完美演出不可或缺的構成物件,但是如果沒有情感的含意在每個音符中,那麼我想再完美的技巧,也都只是機械式的一種呈現,不具任何意義。而音樂性的體會,每位學生領悟的時間所需大不相同,老師必須從不同面向去幫助學生,其中包括老師直接當場示範有/無音樂性的不同、用比喻的方式讓學生對抽象的「音樂性」有所體會等等。
現在除了身為一位教育者,也同時是表演者,我時時告訴自己,一場好的音樂會,是要讓所有沒有正式學過音樂的觀眾,也能在聆聽表演的同時,感受到音樂喜怒哀樂的情感,甚至能使他們聯想到自己的人生經歷。
我希望「學音樂」對於孩子們,不只是一項才藝,更重要的是對心靈的陶冶,和對人生正向的體會!!!
留言列表